Happy Chinese Lovers' Day!

By David Mandarinholic on 晚上8:10 , ,

(Image on Google homepage, Taiwan version)

中國情人節: 農曆七月初七
中国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
Qixi Festival: the sev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Major links:

[original link:http://news.cntv.cn/china/20100814/100561.shtml]

【中国国务院公告】: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original link: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50204256x132010081101127,00.html]

2010-08-11/中廣新聞/張德厚

民進黨過去一直強調,兩岸「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不過,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今天明確指出,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李亞飛11日應邀出席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的「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李亞飛在致詞時表示,現在是6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最好的黃金時期,雙方能以合作取代對抗,根本原因在於雙方有互信基礎,也就是反對台獨的「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李亞飛並明確指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李亞飛:『這是1992年我們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達成的,各自以口頭的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就是九二共識,有了這個共識做基礎,才有了今天兩岸的互信,才有了今天的發展。正是是在這個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兩岸雙方才能夠擱置爭議、才能夠求同存異,妥善處理一系列敏感的問題,保持雙方良性互動的氛圍。』

民進黨過去一直強調,兩岸「九二共識」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甚至每次大陸方面提出「九二共識」時,綠色媒體在新聞處理上就直接把「九二共識」轉化為「一個中國」。

這次李亞飛的說法,是馬英九執政後,大陸方面首次就九二共識的內涵進行明確敘述,明確闡述「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翻两番 vs. 翻两倍

By David Mandarinholic on 清晨6:20 , ,
Both are expressions used in Mainland China.
  • “翻番”=“翻一番”= double
  • “翻两番”= double * double = quadruple
  • “翻两倍”= original + double = triple

[origin link: 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0,5253,11052101x112010080500043,00.html]
2010-08-05/旺報/記者徐尚禮


 在中共最高領導人胡錦濤要求「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後,中國大陸正掀起新道德運動。

 香港媒體3日說,首先被整改的目標是長期遭批抨的電視節目,這反映低俗化已被視為大陸文化體制改革的新課題。據指出,胡錦濤批「三俗」,近期目標是順應當前大陸發展要求,進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長遠目標則是希望達到其就任總書記後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

 《非誠勿擾》充斥金錢、美色

 《明報》說,許多跡象表明,內地正在發起一次新的道德運動,例如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是一個開始,這個節目充斥的金錢、美色和性話題被政府主管者認為是非主流,不應該被公開展示。

 《非誠勿擾》裡的女嘉賓更是一個比一個更有話題,大陸網路人氣女王馬伊娜也是女嘉賓,近來其一系列火辣裸照流出後,有網友猛搜尋、下載,也有人大嘆世風日下。

 另外,剛剛結束首輪播出的新版《紅樓夢》是另一個近例。這部為林黛玉設計了裸死情節的電視劇不僅遭到了內地網民的惡評,還罕見的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批評文章稱其「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顛覆了原作的藝術精神,這是藝術俯就和諂媚收視率的典型體現。」

 《人民日報》還在7月間第三度發文批收視率造假,矛頭直指低俗文化。由此可見低俗化已經被視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中出現新課題。胡錦濤最近公開提出要「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則是近年來中央最高層首次明確地強調抵制「三俗」之風。

 胡錦濤促文化產業提高水準

 胡錦濤呼籲抵制「三俗」之風,是在上月2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會議提出,當天的主題為「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主持人正是胡總書記。

 當天,胡錦濤對大陸的文化產業做了明確指示,他指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畫,精心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

 他明確指明,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精品力作。

 在這背景下,8月3日至9月4日,北京將舉行2010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這是近十年來國家藝術院團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集中展示。

[original link: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0,5253,11052104x112010080500169,00.html]

2010-08-05 / 旺報 / 洪奇昌


 中國建政已經60年,最近新聞報導指出,中國今年將超越日本而成為世界二大經濟體,但許多中國菁英分子卻選擇移民海外。中國的海外投資移民,帶走資金;技術移民,帶走人才;貪官汙吏移民,將黑錢漂白。長遠而言,社會中產階級外移,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影響最深。

 改革開放後三波移民

 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表示,中國2009年GDP總額為4.985兆美元,依照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2010年中國必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還指出,調結構、上水平、盡快提升人均GDP,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除了經濟成長,不可否認,中國整體綜合國力,已經迅速崛起。王副主任所言,誠屬的論。

 改革開放30年,中國藉著「城鄉二元體制」,與此制度下釋出的2億多農民工的廉價勞力,創造出年均GDP成長率9.5%以上、前所未見的「人類歷史上經濟發展奇蹟」,「30年走完人家100年的路」。現在貪汙的「裸官」、改革開放後致富的中產階級、中共「老革命」誓欲滅之的「富商、資產階級」,卻開始由「崛起」的中國,外移到美、加、紐、澳。

 中國已不是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上半葉的那個貧弱戰亂的國家,而是經濟成長迅速、國力崛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許多中國菁英分子卻選擇移民海外,何以如此?其實,他們只是在追求自己或下一代的優質教育、安全食品、健全法治、乃至於一種心靈上的安全感、社會認同。而這些,正是中國現在還做不到的。

 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始的第一波中國移民,多為底層勞工的偷渡客,而1990年初改革開放路線確定後的第二波「洋插隊」,是在出國留學深造後而不歸國。現在,由於投資移民的門檻,必須僱用一定數量員工、每年達一定利潤;近十年的第三波中國移民主流是「技術移民」,技術移民與投資移民的比例約為20︰1。

 中產菁英出走的現象

 根據《南方周末》報導,新富階層、知識菁英已成為新世紀中國移民潮的主力軍,「幾乎所有一線城市中產階級的集體感受:每個人身邊都有起碼一個朋友正在或已經辦理了移民」。一批批名校碩士以上學歷、精通英語、專業領域、收入豐殷的中產菁英,褪下在國內「成功人士」的光環,成為中國移民潮的大宗。這些中國菁英階級的移民者,著眼自己子女的未來,希望下一代能在異國延續自己在國內的成功。

 子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一語道盡了中國知識分子、菁英階級移民的心路歷程!從社會面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切向「錢」看;現在,合理化中共統治的基礎便是「經濟成長」。至於成長背後的社會陰暗面事實,官方無意處理,更將此視為「破壞社會和諧」。

 中產階級是社會理性聲音來源、中流砥柱,一旦出走,繼而起者,將是中低層的「順民」,對於政治的參與、監督,至多只是基本「維權層次」。他們若成為「不變的中共統治階級」的權力馭駛新對象,則社會流動將會停滯。尤有甚者,當腐化、不公義繼續,中國距離夢想中的強國、大國崛起,也就依然遙遠。

 (作者為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